驻村干部谈变化 | 一口井与“一本书”见证青春奋斗足迹
2025-02-18

本期讲述人:

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派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新安村驻村第一书记 庞海涛

 

2月10日出版的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刊登了本文

新安村是一个仫佬族聚居村,共有253户650人。2023年4月,我主动申请到新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,我始终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,勇于担当,甘于奉献,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,以真情融入当地的群众,全身心投入乡村工作。

2023年11月,受异常天气影响,新安村原来的饮水工程水源点遭遇枯水期,出水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需求。水是生命之源,没有水,村民正常生活都受影响,更无法进行农业生产,我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。抱着无论如何都要找到稳定水源的信念,2023年12月,我与村干部踏上了寻找水源点的路程。

面临资金短缺和需要寻找新的水源点的问题,我立即向集团报告相关情况。集团对此高度重视,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3次派出工作组深入新安村实地调研,指导解决饮用水工程改造项目的落地实施,并向新安村拨付5万元帮扶资金,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我们随即会同施工队科学谋划,积极选址,最终在虎洞屯成功钻井出水。井深153米,开口孔径160毫米,终孔孔径140毫米,出水量每小时达5立方米,配套建设两个10立方米高位蓄水池,保证在用水高峰期也能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。

当清澈的饮用水从水龙头涌出的那一刻,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乡亲们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,感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的帮助,感叹道:“我们终于不再因为用水问题发愁了!”

 

从寻找水源时的迷茫与艰辛,到钻井成功时的欢呼雀跃,整个过程见证了我与村干部并肩作战的决心。在一次次攀爬陡峭山林、穿越幽深沟壑时,我曾经也有过彷徨与迷茫,但看到村民们质朴且充满期待的眼神,我获得了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
驻村开展工作以来,我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要求,把帮扶政策教育与“志智”双扶以及文明新风教育相结合,努力把农家书屋这“一本书”用起来。

我与村干部积极探索“党建+农家书屋”模式,开辟党员学习阵地,设立党史学习教育专柜,为农家书屋配齐配好党的创新理论著作和重大主题出版物,为党员群众提供充足的政治理论学习资源。我们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的文化阵地作用,借助农家书屋平台拓展思想文化传播、青少年关爱保护、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延伸功能,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系列服务惠民活动。2024年,我们在农家书屋开展读书分享、理论宣讲、科普宣传、道德讲堂、农技培训等有特色、接地气的活动16场,让农家书屋成为文化惠民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,成为农民群众获取知识、掌握技术的重要平台,持续推动乡村振兴。

 

庞海涛(右)到成孔屯宣传耕地保护、森林防火等政策。 新安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李夏林 摄

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我们将继续推动农家书屋的使用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,坚持群众需求导向,拓展农家书屋组织形式,创新农家书屋宣传方式,加大阅读推广力度,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服务效能,使农家书屋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的新引擎。
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来到新安村将近两年的日子里,我深刻地感受到开展驻村工作的艰辛,也真切体会到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好的青春。这一口井,赋予了新安村蓬勃发展的生机,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;这“一本书”,传递着知识的火种,点燃村民心中的希望之光。它们是我驻村工作的生动写照,见证了我青春奋斗的工作足迹,也寓意着我肩上沉甸甸的使命。
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我定将带着这份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热爱与责任,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,继续书写更多美好篇章。

广西新华书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(C)Copyright 2008 技术支持:广州中元软件有限公司 桂ICP备06007535号